全球化工業關注中國化工產業難題
石化協會:全球化工業關注中國化工產業難題
2009/11/26/08:38慧聰化工網訊,德國贏創集團甲基丙烯酸酯一體化項目在上海化工園區正式投產。通過這個項目,贏創也成為中國市場*大的甲基丙烯酸酯類產品供應商。
甲基丙烯酸酯類產品被廣泛應用于LCD顯示屏、光伏電站、新能源汽車、建筑等眾多領域。隨著中國市場的消費升級,對甲基丙烯酸酯類產品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長,正成為全球市場中增長*快的地方。
“中國有著廣闊的消費市場,正成為全球化工業的中心。”美國化工學會理事長魏德曼評價說。該學會會員包括陶氏、杜邦、BP和塞拉尼斯等眾多跨國化工巨頭,在全球化工業中有重大的影響。
正是因為有巨大的市場,陶氏、杜邦、BP等跨國化工巨頭紛紛將生產重心轉向中國,魏德曼擔任董事長的塞拉尼斯更是將總部遷到了中國南京。
然而市場的欣欣向榮,卻難掩蓋中國本土化工業的生存隱憂,“我們不但規模小、力量分散,更重要的是由于知識產權保護不力,吸引世界先進技術中國難度很大,長此以往,我們又會成為跨國公司的加工車間”,有中國石化協會官員坦言道。
贏**項目
贏創集團是德國*大國有企業,其化工業務的前身是全球知名特種化學品生產商德固賽。自1930年代進入中國市場后,它已在中國擁有了15個生產基地,然而在上海化工園區的項目投產前,其中國區主要向國內市場提供農用飼料添加劑等產品。
2007年該公司選址上海化工園區、決意投資2.5億歐元在那里興建甲基丙烯酸酯一體化項目,這是該公司在華*大的投資項目,也是其在全球的**大單體投資項目。
“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,甲基丙烯酸酯類產品可能很陌生,但是LCD、電池汽車、高速公路隔音板等卻是大家很熟悉的產品,甲基丙烯酸酯正是這些**消費品中不可或缺的原料。”贏創大中華區總裁俞大海博士介紹說。
作為1961年出生在上海,并在國內完成了高等教育的德籍華人,俞大海對中國市場有著很深刻的了解。在他看來,隨著中國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,市場消費結構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,汽車、LCD等**耐用消費品將迅速走入家庭,隨之高速公路等產業也將獲得飛速的發展。
“過去本土產品難以滿足市場對**消費品的化學特性要求,因此甲基丙烯酸酯類產品基本依靠進口。然而消費升級了,市場擴大了,單純的進口就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。”
隨著這個生產基地的投產,每年將有能力向市場提供10萬噸甲基丙烯酸甲酯,此外還能生產甲基丙烯酸等多種化工產品,從而使贏創成為國內市場中**能提供全系列甲基丙烯酸甲酯類產品的供應商。
有贏創內部人士透露,金融危機后贏創高層曾擔心這個上海項目的盈利能力,然而今年的經濟形勢徹底打消了他們的顧慮,“目前全球甲基丙烯酸酯類產品的需求正以5%的速度增長,其中*大的推動力量就來自于中國”。
化工產業轉移
其實自2000年以來,全球化工業正在向中國集中,而且這種趨勢已越來越明顯;成為鮮明對照的是,歐美等傳統的化工中心卻在不斷地萎縮。
“這是因為市場發生了變化,全球化工業的中心正隨著世界制造業中心的轉移發生轉移。”魏德曼解釋說。
據了解,自1950年代以來全球化工中心已發生了多次轉移,從*初的歐美轉向日韓及臺灣,2000年后又來到了中國。在每次轉移的背后,都顯現世界制造業基地的轉移。近年來陶氏化學的變遷正是這種變遷的縮影。
作為百年老店的陶氏化學,自2000年以來卻因決策遲緩遭遇到*嚴重的危機。不得已,2003年利偉成就任陶氏全球CEO后,開始謀求轉型:一方面他將歐美等地的大宗化學品業務打包,欲和擁有油源的科威特石化公司合資經營;另一方面陶氏開始積極謀求向特種化工轉型,并將業務發展的重點放到了中國。
然而金融危機的突然爆發,打亂了利偉成的全盤計劃(詳見2月5日《明日陶氏沉重一擊》),“目前公司還在轉型過程中,但中國的地位始終未受影響”,一位陶氏內部人士說。
非但陶氏在謀求這種轉型,巴斯夫、杜邦、殼牌和BP等都在謀求這種轉型,中國正是它們轉型過程中重點發展的市場,只是它們做得比陶氏更快而已。
來自中國石化協會的數據顯示,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已成為全球**大石油和化工產品的生產國和消費國,2008年總產值達到了6.58萬億,較2007年增長24%,“受金融危機影響,我們預計今年增速將放緩,但未來的增速仍將保持強勁”。一位中國石化協會高層說。
中國化工產業難題
中國化工市場的欣欣向榮,給所有參與者帶來了商機,然而隨著市場格局的演變,中國本土企業卻面臨陣陣危機。
“金融危機后,我國化工業遭遇重創,并暴露出我們企業力量分散,技術實力薄弱,產能多集中于低端產品的弱點,在金融風暴中,我們議價能力弱,抗風險能力差。”上述石化協會高層說。
在他看來,如果不是中央政府及時啟動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,那么大批中小化工企業都將面臨停產、甚至破產的命運;反觀贏創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,議價能力強的特種化工企業,在金融危機中只是壓縮了部分產品的產能。
“中國化工市場正面臨整合的關口,如果我們自己不強,那么必然被跨國公司擊垮或吞并,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實現我國石化業的產業升級,尤其是核心技術的引進和消化吸收。”
然而跨國公司們并不愿意這樣。
“我們不會將核心工廠轉移到中國,那里的市場可以通過進口來滿足。”朗聲化學全球CEO賀德滿博士說。
有***透露,之所以如此,一個關鍵的原因是國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還不夠,一旦核心技術外泄,將給這些跨國公司造成巨大的損失。
“雖然這些年中國在知識產權上進步很大,然而這不能令那些跨國公司放心,中國企業的學習能力很強,又善于價格戰,這令跨國公司十分憂慮。”
他認為,如果不能解決產能整合及知識產權保護問題,中國化工業將很難擺脫世界“加工車間”的地位。
據悉,在贏創甲基丙烯酸酯一體化項目中,上海基地將主要承擔大宗產品的生產,而更深一步的加工,將被放在日本進行。
全球化工業關注中國化工產業難題